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是“985工程”二期“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单位。

       实验室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的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以信息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两个学院为共同支撑的、文理交叉的跨院系研究实体。

       实验室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为依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为基础,根据国际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的前沿趋势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数据工程、知识工程两大领域,主要开展数据库技术与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数据挖掘与互联网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以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工程开发和人才培养为核心,集中资源,力争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的重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缩短我国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领域同国际水平间的差距;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全面促进信息科学技术与信息管理学科群的成长,努力为国家的知识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实验室要成为: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新型技术的创新研究平台;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的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咨询服务机构;国家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方面管理政策、技术政策、制度、标准方案供给中心。

       作为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领域唯一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坚持以发展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为目标,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承担重大项目为载体,通过大胆的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迅速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起我国计算机数据库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后期,数据库技术开始系统地引入我国,以中国人民大学萨师煊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萨师煊教授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数据库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之一。通过“七五”、“八五”、“九五”、以及“十五”计划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具有较高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使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数据库学术界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其前身是数据库学组)的挂靠单位,萨师煊教授和王珊教授先后担任这个学术组织的负责人。两位教授合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是我国第一部数据库教材,不仅为我国计算机界所公认,也得到国内外数据库专家的赞誉。该教材一直被国内大多数院校采用,累计已发行五版,发行量超百万册,并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次)以及北京市精品课程奖、国家精品课程奖等多项奖励。

       19857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正式组建。80年代,行政学与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学科的交叉结合发展,催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行政信息管理学,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事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学科,是档案学院在该时期最具创新性的学科之一。1989年,学院成立行政与信息管理教研室。2001年,学院正式成立政务信息管理系,负责组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图书馆学、中外政治制度等专业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

       1986年,由王珊教授提议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以这个名称命名的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开展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的单位。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攻关和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为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也使中国人民大学逐渐形成了一支在数据库研究领域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在国内数据库学术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001年开始,在学校“211工程”项目的支持下,设立了“信息科学技术与信息管理学科群”的建设项目,以建设反映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与信息管理学科群,使中国人民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领域的整体教学、科研和应用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为目标。信息学院与档案学院开展全面的合作和交流,结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企业信息化,进行电子文件永久保存与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也从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扩展到更加广泛的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领域,在互联网数据管理,以及数据永久性存贮、数据迁移与数据恢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形成了新的增长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共获得省部级奖项19项,申请专利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100余篇)。

       200312月,档案学院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045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成立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为主要目标开展研究工作。同年,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于当年在全国率先出版了包括《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冯惠玲)、《电子政务教程》(赵国俊)等在内的电子政务系列教材,影响广泛。

       20051月,基于“211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为落实学校“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部署,校长办公会议作出决策,整合信息学院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力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支持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发展,并开始申报和筹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61月,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获准筹建。学校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设立“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在场地和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并在人员编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学校还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主管科研和财务工作的副校长为常务副主任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以及以校外专家和海外专家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学校明确要求实验室要致力于提高我国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领域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与利益、推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过三年的筹备建设,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1027日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并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肯定。200921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高可信软件技术”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确定重点实验室达到教育部验收标准。实验室的正式开放运行标志着我国以“文理结合”为特点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200931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的通知》,正式聘任陆汝钤院士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杜小勇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20111025日,实验室顺利通过2011年度信息学科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评估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定位清楚、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文理结合),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态势良好。


科研团队


       实验室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通过优化组合,组建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专兼职结合的研究人员队伍。

       实验室目前共有64名研究人员。其中,专职研究人员9人,兼职研究人员55人。成员中有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人,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1人、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

       实验室搭建了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固定研究人员为骨干、以校外客座研究人员为补充的三级人才架构,并围绕数据库技术与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数据挖掘与互联网知识管理等重点研究方向,先后组建了10个科研团队。

科研成果


       实验室注重文理结合,强调交叉研究,不断推动信息科学技术同管理科学、法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中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相关领域最具特色的教学科研机构。

       通过营造一种环境氛围,通过创造一种机制,实验室不断实践这样几个重要的“结合”,即:

       将信息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法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它们之间在社会需求和内在发展逻辑推动下已经存在的渗透和融合关系,特别是将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更加具体的是把电子政务发展、电子文件管理和其他各种电子证据的管理结合起来。

       将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库领域的研究优势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档案学、证据法学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将中国人民大学在数据库,以及数据恢复、迁移,数据安全管理,计算机取证技术,电子证据鉴定等方面的既有技术优势与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研究、法律制度与标准规范研究等非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将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与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通过共同项目的研究开发结合起来。

       将科学研究成果中的“硬”成果与“软”成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将人才培养中强调培养“懂技术”的管理者与强调培养“懂管理”的技术研发人员的目标需求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紧密结合起来。

       截至2014年底(2006年至2014年),实验室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50项。

       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核高基项目、863项目、973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其他纵向项目110项,横向项目240项,校内项目78项,与众多高校、企业开展了广泛的联合研究工作。

       累计到账科研经费14217万元。其中,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核高基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科研经费397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经费2953.46万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研经费494万元,其他纵向项目科研经费2194.26万元,横向项目科研经费3622.01万元,校内项目科研经费981.3万元。

 

       截至2014年底(2006年至2014年),实验室科研人员累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78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共616篇。

       共获授权专利31项。

       获授权软件著作权19项。

       出版各类教材、专著共51部。

       文理交叉融合已经逐渐成为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鲜明特色与发展动力,在主要研究领域内,实验室也已经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人大金仓数据库管理系统KingbaseES(简称:金仓数据库或KingbaseES),是国产数据库产品的典型代表,获得了2005年度国产数据库产品评测第一名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鉴定委员会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其技术水平和实用性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KingbaseES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实践切实掌握了大量DBMS核心技术,包括高安全技术、高可靠性技术、高性能技术等等,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金仓数据库管理系统KingbaseES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SQL语言标准全面超过国外主流产品,在电子政务、教育、水利、农业等领域大量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多年的产品化和应用实践证明,KingbaseES是一个标准化和本土化程度高、兼容性强、完全可用够用易用的数据库产品,为我国的信息化事业提供了基于自主技术、安全可靠、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此外,“网络与移动数据管理研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均于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

       《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是冯惠玲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基础理论与框架研究”的研究成果。全书按照“电子文件管理为什么需要国家战略、我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是什么”的思路展开,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总体情况和战略需求做出了基本判断,构建了由战略目标、范畴框架和内容框架构成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框架模型,在全面吸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揽全国、融合发展、制度引领、政策先行、综合治理”的电子文件战略发展路线;从如何发挥制度、规范、技术、智力、管理等战略要素的效力出发,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描绘了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顶层设计蓝图,指明了未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发展方向。20141月,《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此外,《中国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于2011年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基于ISO15489的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及相关规范》于2011年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